新闻动态
- 发布日期:2025-08-07 08:18 点击次数:179
热 烈 祝 贺
华南师大附中林钰坤勇夺IBO金牌
广东实现零的突破!
林钰坤
▶ 初中(2020年9月起)、高中(2023年9月起)均就读于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 初中:班主任李金月、苏剑文、吴健宇,级组长王蓓蓓、汤旭堃。
▶高中:班主任袁宇飞、曾克阳,级组长许健、胡家广、陈嘉华、黎颢。
高中竞赛经历:
▶ 2024年5月,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广东赛区一等奖(广东省第二名)
▶ 2024年8月,第33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一等奖(金牌,全国第十名)
▶ 入选国家集训队,保送北京大学。
▶ 2025年2月,国家集训队(冬令营)选拔考试第一名,入选国家代表队。
▶ 2025年7月,第36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BO)金牌
7月28日,我校为刚刚在第36届国际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简称IBO)中勇夺金牌的林钰坤同学,举行了凯旋欢迎仪式暨总结会议。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校长姚训琪,副校长黄爱国,奥校工作处主任桂鹏,生物科组长罗宇立、生物竞赛教练叶一帆及林钰坤家长共同出席,分享这份属于学校、更属于广东和国家的荣耀。会议由桂鹏主持,通过学生经验分享、教练组揭秘培养体系、家校共育感想,展现了华附拔尖创新人才培育的生态图景。
01
“零的突破”
金牌背后的里程碑意义
姚训琪在致辞中难掩激动之情。他指出,这枚金牌是华附学子在五大学科国际奥赛中摘得的第19金,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实现了华附生物学科国际奥赛金牌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更实现了广东省在该学科上金牌零的突破。”他代表学校向林钰坤同学、教练团队及家长致以热烈祝贺。
会上,林钰坤同学分享了自己的学习经验与未来规划。他表示会依据自身兴趣和元培学院二次选拔的结果来确定专业方向,尽早规划研究生等后续发展路径并做好相应准备。他真诚地分享了学习心得,核心直指内驱力:“最重要的是明白学习是为自己而学,主观上去接受而非排斥。”
同时,他特别强调环境选择与自律的重要性,深情感谢母校平台:“若非在华附,我绝难取得今日成绩。”
02
体系护航,个性培养
华附的育才之道
主教练叶一帆老师分享了适合走生物竞赛道路的学生应具备的特质:其一,常规文化课成绩要突出,竞赛是在学生学有余力的基础上开展的特长活动,是锦上添花之事。其二,生物竞赛综合性强,既涉及理论与实验操作,又涵盖传统生物学科和对逻辑思维要求高的现代生物学科,这就要求学生兼具文科优势与理科数理思维。其三,学生需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以应对竞赛学习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与挑战。
生物科科组长罗宇立老师表示取得这一成绩令人兴奋,背后离不开林钰坤多年不懈的努力。他回顾了林钰坤的成长轨迹:自初二展现生物竞赛潜质,提前进入高中竞赛体系,历经三年拼搏,从生物竞赛的“萌新”成长为该领域的佼佼者,高一进入国家集训队,高二入选国家队。他还提到,学校对竞赛生培养的重视以及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为林钰坤的快速成长提供了有力支撑,针对他制定的个性化培养方案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林钰坤家长对学校表示由衷感谢,她认为孩子的成长得益于华附优秀的平台以及六年一贯制的竞赛体系培养,学校在每个培养节点都给予了精准规划。作为家长,她一直秉持避免盲目内卷的理念,根据孩子的性格特征,配合华附的自华体系,助力孩子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良好的家庭氛围也为孩子提供了舒适轻松的环境,家长在精神和情绪上的滋养,让孩子能在遇到压力和困惑时得到有效疏导,从而全力以赴投入学习。
最后,姚训琪作总结发言。他指出,华附近七年五夺国际奥赛金牌,特别是林钰坤同学实现广东“零的突破”,正是学校建设“像大学一样的中学”成果的生动缩影。
姚训琪深入阐释了支撑华附近年学科奥赛屡创佳绩的三大支柱:①多元课程与自主管理,提供丰富课程满足不同天赋学生发展需求,营造自主包容的成长氛围。林钰坤同学在专注竞赛的同时,能兼顾摄影、足球等多元爱好,便是这一理念的成功例证;②为国育才的崇高追求,着力引导学生树立“强国有我,为国争光”的远大理想;③贯通式拔尖人才培养体系,锚定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目标,构建“初中-高中-大学”贯通机制,依托个性化培养方案与师资雄厚的专业教练团队,为学有专长的苗子成长保驾护航。发言最后,他寄语林钰坤同学:“期待你以国际金牌为起点,在大学阶段选定一生奋斗目标,以更高格局持续为国争光!”
这枚闪耀的金牌,不仅镌刻着华附学子不懈奋斗的青春,更是华南师大附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厚积薄发的有力见证,这一里程碑标志着华附在五大学科竞赛领域形成均衡发展格局,为广东省基础学科竞赛发展树立了崭新的标杆。
成长密码
林钰坤赛后分享
金牌学子的成长密码:
自律为基,热爱为帆
在第36届国际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的荣耀领奖台上,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广东奥林匹克学校)学子林钰坤接过金牌的瞬间,眼中闪烁着多年如一日的坚持与对生物学科的热爱。他站在聚光灯下,多次向台下观众热情地献上飞吻,将喜悦毫无保留地传递。
这位年仅17岁的少年,不仅是国际奥赛的金牌得主,还身兼学校摄影社社长与华附杯足球队队员双重身份。他丰富多彩的成长轨迹,恰如一把钥匙,生动地诠释着华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独特密码。
从“萌新”到国际金牌
林钰坤与生物竞赛的缘分,始于一场充满好奇的尝试。2024年5月,作为竞赛“萌新”的他,以挑战的心态参加2024年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广东赛区比赛,一举斩获一等奖(广东省第二名)。这场初战告捷,让他看到了自己在生物学领域的潜力,也点燃了向更高舞台冲刺的决心。
仅仅三个月后,他在第33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中再度突破,以全国第十名的成绩摘得金牌,入选国家集训队,并获得北京大学保送资格。对他而言,保送资格并非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从“挑战舞台”到“挑战自我”,他开始以更纯粹的心态追求卓越。
2025年2月,他在国家集训队(冬令营)选拔考试中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入选国家队。
2025年7月,在第36届IBO站上世界之巅,以全球第六名的优异成绩斩获金牌。
赛场内外的汗水、温情与成长
这份成绩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专注投入。林钰坤曾分享,冲击国家集训队时,他每天至少投入8小时高效学习生物竞赛,精准规划每个知识板块的学习进度与深度。
但他的生活并非只有竞赛——摄影与足球是他平衡压力的“秘密武器”。担任摄影社社长期间,他用镜头记录校园的多彩瞬间;作为足球队队员,他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这些爱好不仅让他保持松弛感,更培养了他的专注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在菲律宾参赛期间,他迎来了特别的17岁生日——考试间隙,来自世界各地的队友、当地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为他合唱生日歌,这场跨越国界的友谊庆典,成为他竞赛生涯最温暖的记忆。
"最初参加省赛时,我们更像是抱着挑战心态的'萌新'。"林钰坤回忆道,"但当真正站上国际舞台,看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选手同场竞技,才深刻感受到生命科学的浩瀚。"
成长路上的支持与力量
谈及成长,林钰坤始终铭记母亲的付出。在重庆集训期间,母亲为他奔波准备住宿、收拾行李的身影,成为他最坚实的后盾。
他也始终感恩母校华附,直言没有母校就不可能有他今天的成绩。在他眼中,华附是“多彩的精神家园”:生物实验室里的探索、足球场上的荣誉(曾获季军与冠军)、摄影社活动室的回忆,以及师生间的温暖互动,共同构成了他全面成长的土壤。“这里不仅有竞赛资源,更支持每个人的多元发展。”
即将离开华附校园,林钰坤的目光中满是不舍与期待:“这里有最优质的资源,也有最包容的成长空间。希望学弟学妹们珍惜这个平台,在竞赛、兴趣、综合发展中找到自己的平衡点。”
从生物奥赛的金牌到北大的新征程,这位少年正带着华附赋予的多元特质,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继续生长——像他镜头下的万物,像他热爱的足球,永远保持着探索的姿态,向着光的方向,肆意绽放。
来源 / 奥校工作处 校办公室
校审 / 江卓华(初审),桂鹏、李芸(复审),黄爱国(终审)